《大乘起信论》界诠法师 宣讲(011)


《大乘起信论》讲记

那么疑什么呢?从大乘法的角度来说,疑无非是疑法,疑法门。法有很多法呀!这个法从《圆觉经》到《起信论》,如果大乘法是一,众生跟佛是平等,通常是这么讲的,那么无异是一。既然众生跟佛是一,那谁度谁呢?如何去发起度众生这个悲愿?怎么发起来的,我产生怀疑。既然是一种嘛,那么佛跟众生是一样,谁度谁?如果是多,多就是异。众生跟佛是异,既然是异,如何起同体大悲,会产生这样的怀疑。不过对于我们初学而言,也谈不上对这样的事情产生怀疑呀!我们都没有。我们告诉大家,有可能是这样,是不是这样?刚开始我们都没有这样的一个想法,但是在学法上会存在一些比较深层的障碍啊!学法就会产生这样的一个障碍。

法门有多种乃至有无量门,都可依此而修行。那怎么才能够进入啊?每一个门都能入,譬如说我们到这个教室来,每个门都进入,怎么走,你走得来吗?前面有两个门,这里有个门,那里还有一个门,如果都进入,你怎么进?人家肯定说你傻啊,怎么这么走?不可能这么走嘛!走不来嘛!对不对!法门这么多,你都去修学。一会儿念咒啦!一会儿参禅啦!一会儿念佛啦!一会儿修观啦!修不净观啦!……你都修的话,如何才是好,这怎么归一呀?无论修哪个法门,都必须要归出一个,专一嘛!你才能够达到那个效果,所以说无量门,怎么办?如果说依一两个门,那我到底依哪一个呢?遣哪个?就哪个,去掉哪一个,我修哪一个咧?我产生这样的一个怀疑,那么《起信论》呢?就是要引导我们起信。

如果说对法门产生怀疑的话呢?《起信论》就会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做。本论里面立一心,就是指的众生心,这是法。开二门,一心开二门。我们这样理解,你对法门有怀疑,那么所要修的就是众生心这个法。众生心可从两门去观察,一个是依真如门应该修止,另一个是依生灭门应该修观,就是修止观,告诉我们这么个道理。

那么六道众生虽然是多种多类,但是就简单一句话:唯心。全都是因为有这个心,小到昆虫它也都有真如心和生灭心这两个。当然我们以人为本来修,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我们要信。信要怎么样呢?要产生信根才有力,泛泛地信,你说我信,没有根。那么过一段时间就不行了,又退了,信心不具足。我们常常说信心不具足,对世间的看法或是对佛法深义的了解,总是比较肤浅没有产生力量。那么有力你才能产生有能啊,有力你才能做些什么。

我能够在这个世间站住脚,知道如何去做。这信的力量,要如何让它产生?大家都知道啊,《华严经》有云:信为道源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。信要产生根,他才能够在这个学法当中,能去修行、能去度化众生。如果自己都半信半疑,那你说怎么去引导众生进入这个法门呢?那就很困难。所以《阿含》里面有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,这就是通常所讲的五根。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这五根是一切无漏的善法生起的根本。所以《大智度论》才讲啊: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。下一句呢?智为能度。信和智这两者很重要。

今天晚上念《涅槃经》正好讲到什么?有信而无智慧,有智慧而无信,这两者都是缺憾,对吧!你有信还要有智慧。信是信,但无智,没有智慧接下来就会产生怀疑。我只是相信,遇到一点点事情你就会产生怀疑,因为智慧不够,所以说要修般若智慧。有智慧你才会对这个信产生怎么样呢?决定,不会动摇,是不是这样?我们这个可以考验检查一下自己,信得够不够。有信,但力度不够的原因在哪里?智慧不够,对佛法的抉择心不够,决定心不够就会产生动摇,动摇就会产生怀疑,怀疑就会产生邪见,所以说这个地方讲“除疑舍邪执”。

有疑,邪见的事情就会产生,所以不能进入佛法。这里告诉说造《起信论》的目的是除疑、除邪,起大乘的正信。大乘正信是什么呢?信众生心。众生心有两门:真如门和生灭门。这个地方所要告诉我们这样,每一个众生皆可成佛,当下就具足了真如佛性,可是没有功德作用。什么原因?无明、生灭,就是这两者。我们对这个事情了解后,才能够把这个道理告诉他人,佛种才会不断。

以上是归敬偈的目的。


……下回待续


第二讲



阅读原文